一、课程定位 《美术欣赏》是一门公共艺术课程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,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美术涵盖的范畴、美术的分类、指导学生进行美术欣赏。通过鉴赏美术术作品、学习美术理论、参加美术活动等教学实践,使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,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,提高人文素养;了解、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,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;发展形象思维,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,提高感受美、表现美、鉴赏美、创造美的能力,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。 二、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,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,转变为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课程模式,以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,结合美术的职业标准,确定本课程的工作任务与课程内容,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项目掌握有关的知识和技能,并发展职业能力。 课程结构以美术作品为线索,让学生以欣赏为主。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,使学生掌握鉴赏美术的有关知识和技巧。通过鉴赏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。通过在实际环境中的欣赏,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,在创作作品中培养创新意识,在体验中感悟美好情感,深化学习内容。 本课程学时数为12节。 三、课程目标 掌握美术作品种类鉴赏能力的基本要求,掌握教材中各知识点的要求,掌握学习本教材的目的。坚持立德树人,面向文化艺术行业,培养从事中国画,油画绘制等工作,具备绘画岗位综合职业能力,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。提高学生文化素养,增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。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文化修养,提高审美素质。陶冶情操,培养高雅的气质和风度,提高学生欣赏美、鉴赏美的能力。 四、知识能力与素养结构 学习该科目的学生应该具备以下职业素养、专业知识和技能: 1. 爱国为民、崇道、尚艺,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,遵纪守法,热爱学校。 2. 热爱生活,热爱自然,热爱美术事业,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。 3. 确立社会主义的文艺观和审美观,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。 4. 具有善于观察、勤于思索、乐于探索、用于创新的人文素养。 五、课程内容和要求 本课程设置的专业课程分为十二个课时,重点要求学生掌握美术绘画艺术的基本特点和基础理论,具有初步的艺术审美和美术鉴赏能力。 序号 | 项目(情境)名称 | 学时 | 1 | 美术的概念与范畴、美术的一般特点、美术的主要功能、美术欣赏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| 1 | 2 | 绘画艺术 | 4 | 3 | 书法艺术 | 2 | 4 | 中外雕刻艺术 | 2 | 5 | 中外建筑艺术 | 2 | 6 | 中外工艺美术 | 1 |
六、教学实施 (1)教学地点 多媒体教室 (2)教学要求 美术鉴赏课程根据美术绘画的特点,加强教师的专业示范和个别指导,通过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,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步增长,确保专业教学既满足职业岗位的需要,又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。 (3)教学管理 要加强专业教学的科学化、规范化、制度化管理。建立教材使用的集体研究和学校审批制度,确保教材使用的合理性和规范化,根据美术鉴赏的特点,建立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的有效机制,确保课堂技能训练的合理密度和强度,努力提升教学的质量。从加强质量管理的要求出发,研究专业教学评价的改进方法,努力增强评价的客观性,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。 (4)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案例法教学: 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,使学生如同亲临现场,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,符合高职培养的要求。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所学课程内容,运用实际案例,由教师进行组织、分析和设计,然后让学生参与,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开展教学活动,对所给的案例材料进行比较、分类、分析与综合,学会从现象中抽出本质,提高学习能力。 利用互联网: 现在互联网日益深入我们的生活,大量的信息可以从网上获取。同样,我们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取相关资料来补充教学内容,增加学生的知识面。可以在互联网上获取新标准,也可以通过互联网,查阅各种相关信息,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。 七、实施建议 (1)教学建议 本课程应以欣赏为主,辅以理论指导。教学应采用现代多媒体等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和知识含量。有条件的学校应组织参观各级各类美术展览。 (2)教学评价 本课程可根据各校的实际设置情况来确定进行期末“考试”或“考查”;考试内容可以进行基础常识、知识简答、作品赏析等内容的闭卷考试,也可以以学生感受分析、评价美术作品的能力为重点进行开卷考试。强调目标评价和理论与实验一体化评价,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改变。学生成绩评定:平时作业与考试作业成绩各占总评成绩30%、70%。作业成绩均按百分计。 (3)教材编写 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选取教材。 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、职业能力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。 教材应突出实用性、前瞻性。应将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及新知识、体现在教材内容中。 (4)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开发适合教师与学生使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。 充分利用行业资源,为学生提供实训项目,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磨练自己,提升其职业综合素质。 积极利用数字图书馆、电子期刊、电子书籍,使教学内容多元化,以此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。
|